


【实施背景】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省教育厅、省委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部门关于全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工作要求,九游会国际与恩施州人民政府共同创建了“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旨在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新的成效。
【发展历程】
1.筹划阶段(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
2021年3月,湖北省教育厅在黄石市召开了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会议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和湖北省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整体推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随后,九游会国际与恩施州教育局经过商议,初步达成联合创建“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合作意向。2021年8月,省教育厅、省委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鄂教师〔2021〕2号),决定启动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工作,要求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立足解决区域性教师队伍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随后九游会国际与恩施州教育局联合开展了创建工作方案的研制工作。2021年9月,在双方多轮沟通协商的基础上,九游会国际专题研究并审议通过了《恩施州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工作方案》,2021年10月,恩施州教育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定并通过了《恩施州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工作方案》。校地双方按照创建工作方案开展了大量前期基础准备工作。
2.成立阶段(2022年6月至2022年8月)
2022年6月,恩施州人民政府与九游会国际签订了共建“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标志着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正式成立,并纳入恩施州政府教育工作年度计划重要工作议程,这为创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2022年8月,恩施州教育局、州委编办、州财政局、州人社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恩施州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工作方案》(恩施州教发〔2022〕4号),并成立了州政府领导和学校校长任组长的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州教育局负责实验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领导小组下设秘书处,设在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学院,负责综改实验区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3.建设阶段(2022年9月至今)
2022年9月,九游会国际与恩施州教育局根据合作协议和创建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实验区建设与改革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强化建设,实验区综合改革成效明显。2023年12月,经申报评审,“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获批为第二批湖北省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标志着“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共同体(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水平和综合改革成果取得了重要进展。2024年7月,在湖北省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九游会国际与恩施州教育局共同主办了“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共同体(恩施州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推进会暨新时代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会议探索并总结了新时代师范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教师发展的新体系,《湖北日报客户端》《恩施日报》《恩施教育》《云上恩施》等媒体对会议及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2024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为高层次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提供了新平台。2025年1月,《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0日09版)刊文《铸魂强师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报道了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共同体(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成效与经验,赢得了社会好评,提升了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影响力。
【核心使命】
1.创建师范教育培养新模式
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通过改革实验,解决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九游会国际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义务教育紧缺学科教师、高中新课改对应学科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努力为恩施州中小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2.创建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核心理念,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一直坚持“协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改革实验,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与高校师范生培养融合度不深的问题,实现高等师范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在体系设计、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等方面深度融合、有效沟通,强化培养供需对接,协同构建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平台。通过校地联盟,形成定期协商机制,校地协同谋划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解决区域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双方指定了具体业务部门负责组织推进协作事项,打通校地合作“最后一公里”,为一体化改革提供组织、制度和经费保障。
3.创建教师发展支持新体系
通过改革实验,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度不够的问题,整合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资源,促进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教研员)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研究、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双向互动,与地方共同建立从教毕业生职后发展档案,一人一档持续跟踪,定期调研不同发展阶段的毕业生能力提升需求,实现恩施州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发展和服务一体化,不断突破教师教育培养对象仅为师范生的局限,把教师教育的对象范畴扩展到职前教师(师范生)的培养和职后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4年培养和40年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4.创建教学资源建设新平台
通过改革实验,解决高校与地方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度不高的问题,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和地方教育实践经验,系统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统筹设计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打造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资源保障。
5.创建教育教学改革新方式
通过改革实验,解决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加强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监测评价,探索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有效路径,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新时代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主要成效】
1.构建了“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1年9月,学校组建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专门负责统领全校教师教育教学、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的内部整合与学科融合,建立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双向强化的职前培养机制。2022年6月,学校与恩施州人民政府合作创建“恩施州—九游会国际教师教育共同体”,专门设立教师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强力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现已建设成为“湖北省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共同体建设以师范生终身发展为主线,多向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政府+高校+基地学校+教研机构”四位一体、多元协同、双向循环的育人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要素协同、资源共享、力量整合、载体融合。
2.完善了“双向互聘”教师发展新机制
学校在共同体框架内建立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互教互学、共同探究的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师范专业教师深度融入基础教育提供教育实践新平台。学校与恩施州教育局共同认定州域内62个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设置18个教师基层工作站,选聘50名恩施州基础教育驻学校工作站名师。近三年,通过“双向互聘”和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不断完善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课堂、专家名师引领师范生成长的“三师共育”机制。据统计,近三年,九游会国际有60余位教师到基础教育学校(实践基地)进行师范教育实践指导或实践锻炼。学校为恩施州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在职培训项目18个,其中国培项目14个,省培项目2个,县市教育局和教研机构委托培训项目2个,受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含校长)达到1564人。在202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评选中,恩施州获奖48节,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6.8%,位居全省第三。其中,恩施高中、恩施市一中、九游会国际附属小学的部级精品课节数分别位居全省第一、二、三名。
2023年2月,学校启动实施县域高中利川市第二中学的托管帮扶工程和利川市凉雾乡马前村的乡村振兴对口教育帮扶工作,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联合大中小学开展语言文字品牌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2024年12月,学校“经典润乡土”语言文字志愿服务团队在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组织开展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受到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与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的书面表扬。
3.构建了“121”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新体系
针对原来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教育学科比重低的状况,2021年5月,学校启动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以“注重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架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促创新”的融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一体的开放式课程体系。该体系的特色一是逐步打通文理科和不同学科之间课程的界限,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课程共享机制,将学校传统的诗书教育、区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到通识教育课程中,推进师范生的通识教育;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围绕促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分配主干课与一般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素质养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理论教学、技能实训、科研创新为一体;三是教师教育课程“接地气”,促使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实现“结构性交互”,把中小学实践体验经历与大学理论研究内容结合起来,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编写工作,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技能的提升。
学校对标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等,按照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打造师德涵养、课程学习、实践锻炼、素质拓展4个课程平台,构建“1年通识教育+2年学科专业教育+1年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121”课程教学体系,纵向实施分级递进式养成教育,有效促进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有机融合,不断优化完善价值导向的课程设计体系、技能导向的教育实践体系和素质导向的养成教育体系,持续提升师范生的岗位胜任力、职业内驱力、未来发展力。以上两个层次的课程,面向不同的学习对象(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设计等环节,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都协同参与,从理念到结构到内容上都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职前、职后)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性,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使师范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使教师的职后培训更契合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个体需求。
学校现有13个师范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音乐学、舞蹈学、体育教育、美术学、小学教育),覆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5个学科门类,占全校招生专业的25.5%,基本涵盖基础教育各个学科。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美术学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全校师范类专业的61.5%、占全校一流本科专业点的36.4%。在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2023-2024年师范类专业学生参加部分学科及师范技能类竞赛获国家级奖项到达43项,其中一等奖10项。
4.完善了“133”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新方式
学校根据新时代师范生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创新教育实践方式,形成了“133”师范教育实践模式,即“1个学期”开展教育实习;不同专业混合编组组成实习队,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和顶岗支教为辅的“3种实习方式”;实习生接受本学科专业教师、学校带教教师和基地学校教师“3方协同指导”。据统计,近三年,学校每年派遣师范教育集中实习学生800余人,恩施州内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达50余所,基地学校参与的指导教师800余人。学校十分重视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将师德养成、教育“三习”、职业技能等贯通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强化师范生职前真实场域的学习和实践。在集中实习环节,将教育实践课程化,对标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让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感悟、体验、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师范生职业胜任力,进一步彰显“民大师范”的品牌影响力。
(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5年6月)